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底色源自家庭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二

步社民 李园园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


三岁看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以前常常挂在老人嘴边而后来渐渐被人遗忘的话,道出了早期的家庭影响在个体终身发展中有微妙而神奇的功能。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儿童心理学家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在三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被吸收,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责无旁贷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怎样,取决于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打了什么样的“底”。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但若家庭教育不当,天才之花也会结出庸才之果。


为了证明家庭对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大影响,美国一位学者作了这样的研究:他与他的团队在全美选出在各自行业中获得卓越成就的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请他们谈谈家庭特别是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们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封来自监狱。他们谈的都是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事。


那位监狱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异。我一眼就看中那个大的。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我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可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我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异。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


这就是家庭和母亲的影响力!孩子说的第一句谎话,或成为一个诚实又力争上游的人的努力,都从这里开始。


好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教育为时尚早;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因此许多父母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


还有父母以为,家庭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至于教育,那是幼儿园、学校的事。持有这种看法的父母误以为教育只是学习知识,殊不知,教育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引发学习的兴趣。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之功是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因为孩子的幼年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又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没有一种教育具有家庭那样全天候的特点;还因为在孩子的生活中没有比家庭成员更密切的陪伴者。事实上,无论我们怎样理解父母及家庭的影响,关于为人,关于做事,关于爱和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区别只在于,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其实,公众历来是把孩子的表现与家庭的教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别人指责你的孩子时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不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像有些家长无形中教孩子小家子气,占小便宜,教孩子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这对孩子的伤害比营养不良更厉害。讲究艺术家庭教育为孩子的人生打底更是艺术。父母要承担好这份责任,得讲究教育的艺术,还得做个有心人,认真学习。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心理到养育方式,从习惯、兴趣的培养到知识的学习、人格的成长,是一门大学问。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做父母的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能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是没必要的。尽管现在的父母大部分都有驾照,但比开车复杂得多的对孩子的教育,却一直处在无证驾驶状态,而且即使这样,也没有人会受到处罚。只有当孩子问题成堆的时候,做父母的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为给孩子的人生打好“底”,学习做一名合格父母是必须的。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懂孩子,虽然我们天天陪伴孩子,但我们未必了解孩子。所谓“知子莫若父”,但有几个父亲有这个自信说我对孩子是了解的?而且这些大人以为的了解或许就是建立在狭隘经验基础上的想当然。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前人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总结的规律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比如,孩子的成长有关键期,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针对性的教育,他学习起来就既快又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有的放矢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人生打底”中也很重要。家长要懂得退后,让孩子承担起生活中的各种责任。首先,要明确家中每个成员承担的家务,不要做孩子该做的事。即使在孩子生病或外出等情况下,也要让孩子知道,今天是谁帮你做了你该做的事情,比如整理小床,把散乱的玩具放回原处等。其次,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绝对不要显得比孩子更担心他们的工作。因为大人的担心除了给孩子增加压力外,往往导致越俎代庖。好多坚持不下去的事情,常常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应对不当。当你为孩子做他们该承担的工作时,你就夺走了属于他们的责任。


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做精皆艺术。家庭教育更是如此。若想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就得好好学习。润物无声家庭教育虽然具有为孩子的人生“打底”的功能,但却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来实施。家庭教育不是家长对孩子的“另加”,它是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无痕的,是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中的。


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家长,首先要确定家庭文化是积极的、愉悦的和能给予支持的。其实,家庭文化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当夫妻进入婚姻时就开始形成了,夫妻的个性特征和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如果夫妻相处和睦,互相尊重,也会为未来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位丈夫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孩子就无法真正尊重他的母亲。


家庭文化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家风。曾国藩非常看重家风对于子女的影响。他曾说,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其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其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其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因为人不学,不知义。


积极的家风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尊老爱幼、家务分工、和睦相处;父母亲都努力于自己的事业;生活有计划、有期待;餐桌上长幼有序、知性交流;有健康的业余生活,有藏书,有阅读;再忙也会抽时间陪伴孩子。


为了确保“润物无声”的有效,父母的榜样尤为重要。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全文见《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第9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7年第11期
责任编辑 | 王小五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卢勤: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最受孩子欢迎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一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艺术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十运用积极心理学,营造融洽的亲子关系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九用游戏与孩子对话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八父母的话术,关乎孩子的情商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七亲子关系中的“情绪感染”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六怎样跟孩子聊天更有效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五现代父母应把握的教育分寸探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四
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真正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三帮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二读懂孩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一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